互联网平台支付新乱象及应对策略探析

2021-04-27 11:43

   互联网平台经济是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是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跨界融通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拓展消费市场尤其是增加就业都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平台经济在支付领域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涉案资金规模逐年递增,电信诈骗、境外赌博等非法案件都与平台经济在支付领域的违规行为有关。本文通过剖析互联网平台在支付领域常见的违规问题,找准监管短板,对互联网平台支付领域风险防范提出合理建议。

电子支付在互联网平台的应用现状

电子支付是指消费者、商家和金融机构之间使用安全电子手段把支付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安全地传送到银行或相应的处理机构,用来实现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的行为,是互联网平台在支付领域应用的主要非现金支付工具,包括:以PC、手机为载体的网络支付和以POS终端、NFC技术为载体的移动支付。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平台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融合模式分为“互联网+服务业”“互联网+生产”“互联网+创业创新”三个领域,电子支付在三个应用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电子支付在“互联网+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现代化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在发展标准、准入限制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电子支付在“互联网+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社保、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行业,尤其在社保、医疗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金融支付+社保”模式在社保、医疗支付场景的应用解决了偏远老百姓社保缴费、医保缴费、领取社保难的困难。

图片.png

应用1:遵义市助农取款点“金融支付+社保”一体化服务模式

  遵义市辖3区2市9县,共有183镇22乡(含民族乡),203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27.0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300余万人。遵义市农村地理环境复杂,村落分散,大部分乡村距离镇、县、市数十公里以上,农民往返镇、县、市办理支付业务、社(医)保业务既费时费力,又要承担交通费用,成本较高。办理各项金融支付业务、社(医)保业务难的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农村百姓,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及文化较低人群。遵义市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为依托,打通了服务农村金融支付的“最后一公里”,建成“金融支付+社(医)保+金融宣传”一体化“服务点”,解决了农村百姓办理社保业务难的问题。目前,遵义市农村百姓足不出村在“服务点”,不仅能办理小额取现,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余额查询支付业务,还能办理社保缴费、医保缴费、社保生存认证、养老金领取、电话缴费、电费缴费、财政补贴领取、红梁款领取等服务。“服务点”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百姓的烦心事。

电子支付在“互联网+生产”领域的应用。

  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支柱产业,“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京东、拼多多、美团等电商平台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用户只需要使用手机电商App轻松下单就可以享受农产品送货上门的服务,农产品价格也相对实体门店便宜。同时,苏宁易购、天猫国际和淘宝商城等电商平台销售各类家电产品,满足了农村地区老百姓日常工业品生活需要,促进工业品下乡。

应用2:探索“农村支付服务+电商平台”新模式

  近年来,为助力农村地区脱贫攻坚,丰富农村地区居民物质生活需求,多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深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与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相结合,打造“农村支付服务+电商平台”新模式,将原助农取款服务点提挡升级为一种不仅具有惠农、便农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扶贫功能的新型表现形式。新模式下,助农取款服务站由具有一定金融业务常识的当地居民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做日常监督及培训,除了办理传统的助农取款业务外,还新增加了人民币兑残换零、小额信贷需求登记、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业务推广、金融消费维权、金融舆情监测、金融需求调研等金融综合服务功能,同时通过布放“邮掌柜”、黔农E付等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广的电商平台系统,组织农副产品挂网销售,解决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商品流通不畅等问题。

图片.png

电子支付在“互联网+创业创新”领域的应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讲话中提到的。电子支付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网络支付的应用,还在刷脸支付、NFC技术、指纹支付等其他移动支付方式在公共交通、便利店购物、景区门票等支付场景应用上有所创新。

应用3:地铁进入刷脸支付时代

  刷脸支付是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3D传感等技术实现的新型支付方式,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人脸识别完成支付。刷脸支付的发展及普及,对于提升用户移动支付体验、改善商户经营效率、带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交通、购物、医疗等场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片.png

目前,刷脸支付已逐步应用到地铁场景,上海、郑州、福州、杭州、贵阳等多地的地铁已实现了刷脸支付过闸乘坐地铁,乘客只需要下载当地的手机APP平台实名注册个人信息并绑定支付方式,即实现无感通行,300毫秒内完成人脸识别,每分钟可通行40人左右,无停顿的快速通行有效提高进站效率。人脸识别技术在地铁场景的应用让支付过程更加便利化,用户脱离了卡或手机的载体束缚,真正实现了人与银行卡账户的“合二为一”;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省去了消费者拿出手机、打开APP的时间,缩短了付款过程耗时,减少了排队现象;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使用数字支付工具的难度和门槛。